夏季流感的护理
  • 发布人:A_dmin789
  • 时间:2022-08-11
  • 点击:712
  • 来源:

   往常在冬季才是流感的高发季,今夏我们却迎来了“反季”流感,今年的流感比往年同期“猛烈”。目前,南方省份(广东、福建、广西等)流感整体流行水平已接近甚至超过上季的冬季高峰。看到突然上升的流感病例数,不少家长表示担忧:“我家娃会不会中招?”“如何预防流感?”

1.流感的概念是什么?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较重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快,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造成人体感染的主要是甲型、乙型流感病毒。

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流感的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冬春季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免疫力,但持

续时间短,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为流感的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后更为严重。

夏季流行剖析

本次流感以“甲3型”,即A(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流感的流行与所处地理位置及流感的亚型有比较大的关系。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我国A型流感(甲型)的年度周期性随纬度增加而增强,且呈多样化的空间模式和季节性特征:北纬33度以北的北方省份,呈冬季流行模式,每年的1~2月份为其单一年度高峰;北纬27度以南的南方省份,则在每年的4~6月份呈现单一年度高峰;两者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呈现每年1~2月份和6~8月份的双周期高峰。而B型流感(乙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单一冬季高发。

2. 流感症状一旦出现该怎么办?

1)及时到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需要佩戴好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2)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减少与周围人近距离接触,如确需外出时,应佩戴口罩。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减少疾病传播。
3)出现流感症状后注意自我隔离保护、开窗通风,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并经常用肥皂水及洗手液洗手,及时对被流感病毒污染物品进行消毒。出现流感样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最直观的依据是病毒抗原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不能判断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去医院检查建议优先选择采集鼻咽分泌物,做流感的快速抗原检测。

 

3. 流感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流感的症状

     根据《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流感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局部症状。部分患者的症状轻微或无流感症状。儿童感染乙型流感常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无并发症者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常需要较长时间。

 

     流感比普通感冒难受得多,症状也严重得多。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处置并发症等。奥司他韦是有效的口服抗流感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流感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抗病毒治疗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好,通常为5天。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4. 流感如何让预防?

接种流感疫苗,是经过科学论证的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议6月龄及以上有意愿接种流感疫苗并且没有禁忌症者可预约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年

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等重点人群。

这些防护措施不要忘

除了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

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2.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通风次数每日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15分钟,开窗时注意室内外温差;

3.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活动、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

4.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纸巾或手肘内侧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6.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患者应居家隔离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

7.发现有类似流感的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尤其是儿童、年长者及慢性病患者。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要让孩子多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同时做好防护。孩子不生病、不遭罪,家长也就安心了。

                    

供稿:郭小丽